“姥姥,我怎么感觉放暑假比上学时还要累?”7岁的女孩墨菡在睡前跟姥姥抱怨。
孩子的疲劳感源于一天的奔波,上午她要去游泳馆跟教练学习游泳90分钟,中午匆忙吃过饭,就要赶到书法培训班练习硬笔书法,伏在书桌上一笔一画写汉字又是90分钟;刚刚吃过晚饭,赶在网课开始前弹一会儿古筝,直至完成了当天网课老师留的作业后,才洗澡睡觉。
辛苦的何止孩子,顶着酷暑、陪着外孙女跑了一天,姥姥同样满身疲惫,甚至连晚饭都化繁为简了。
早在暑假开始前,墨菡妈妈就在安排着女儿的假期计划,寄希望在时间充沛的暑假里能让女儿全方位进步,特别是看到周围其他孩子的家长都在操持着孩子的暑期生活,那种焦虑感油然而生。人在职场的年轻父母只管出钱报名,唯一期盼的就是孩子能积极配合。殊不知,这份投入的背后给老人也添加了不少负担。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构建教育领域的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暑假比上学还要忙?
眼看着暑假将近过半,这半个假期里,孩子们过得如何?有的孩子跟随父母一起旅行,旅途中的趣事讲也讲不完;有些孩子却比上学还要忙,奔波在父母为他们安排的各个学习点位上。
从早上7时30分起床到22时上床,墨菡的这一天忙得很。为了让孩子多锻炼、长身体,妈妈早就计划着给她报名参加游泳班,10次课,每次90分钟,共计1000元培训费;一位教练带领着6名学童训练,比起“一对一”要省钱不少。掏钱报名的是妈妈,但陪同孩子到游泳馆训练的则是姥姥。姥姥隔着玻璃幕墙观察着外孙女的泳姿,不时用手机录下她在水中畅游的模样,一边记录一边发给女儿,随时把训练的成果上传。
“2020年暑假,孩子第一次接触游泳,一个培训期后基本就学会了;到了今年的暑假又来巩固,很快就进入了状态。”说起参加游泳课,孩子的姥姥这样表示,“今年主要在泳姿方面下功夫,希望她能用标准的泳姿游泳。”
在水中泡了90分钟,上岸后的小丫头直奔姥姥身旁吃了一根香蕉补充体力,接着赶忙换好衣服回家,好似赶场一样,因为下午的书法课程还在等着她。
从家到书法班,坐公交车要坐5站,下了车还有800米需要步行,姥姥为她举着遮阳伞,小姑娘在街上踱着步。这会儿正是一天最热的时间段,祖孙二人要连续坚持10天,直至课程结束。
14时,课堂准时开课,老师讲一会儿,孩子们就跟着练一会儿,直至工工整整地书写好,老师会奖励一张贴纸。这些贴纸存起来是可以兑换课程的,而在墨菡的眼中,贴纸只意味着老师对她的认可,有精神上的激励作用,和金钱没有什么关联。同样也是10次课程为一个培训期,书法课的收费是1200元。
10天看似不长,但对于祖孙二人来说,顶着酷暑坚持下来,也需要一些韧劲。特别是60岁的姥姥,陪着外孙女在外上了一天课,到了傍晚,她已经很疲惫了,走进厨房做着简单的饭菜,耳朵还要竖起来,听着墨菡弹奏古筝。
游走了一天,到了晚上,终于休息了?20时整,网络试听课又开始了。
“之前我在一家机构给她报名了网课,这次想换一家试听10次课。”墨菡的妈妈张女士介绍,“但几次课下来,孩子感觉不理想。按照她的说法,这边讲的内容太简单。”除了这个网络试听课,还有10次英语音标专训网课,这个课堂专门纠正孩子的英语发音。
直到22时,熬了一天的孩子终于发出了一声抱怨,“姥姥,我怎么感觉放暑假比上学时还要累呢?”没等姥姥回答,孩子已经睡着了。而第二天,祖孙俩还要重复这样的日程。
以上这些,只是暑假里临时加入的新课程,除此之外,绘画班、古筝班是孩子从小坚持的兴趣课程,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时间去专业机构进行“一对一”培训,那些课都是以小时计算,每小时200元至400元不等。
这不,墨菡的姥姥已经向自己的女儿发出了“最后通牒”,8月份不许再给孩子增加新的兴趣班了。“通牒”部分奏效,课程削减了一些,但隔三差五还要出去上课。
罗列8月份的课程表,游泳课增报了一期,这是孩子主动要求的,她说喜欢这项运动;书法课程结束后就不再报名了,网课试听后结束,剩下的只有绘画课和古筝课了,与此同时,二年级的自我预习又递补上了。
孩子的暑假就该玩?
市民肖先生教子的做法与张女士刚好相反,在他看来,孩子的假期就应该无拘无束地玩个痛快,否则怎么叫放假呢?今年的暑假,他没有给孩子报名参加任何补习班、兴趣班,直接把儿子送到了奶奶家。
“童年只有一次,他现在不玩,更待何时?”肖先生这样说。但肖先生也道出了家长的一个共性话题,那就是假期里父母的陪伴,“暑假对于双职工父母来说,根本没时间陪孩子,只能把孩子放在老人家,让孩子在有人照顾的前提下尽情地玩吧。”
送孩子去奶奶家之前,肖先生一再叮嘱孩子按时完成暑假作业,做好下学期的预习,缩短玩平板电脑的时间,每天必须按时起床,跟着爷爷一起去社区小广场锻炼,要帮着奶奶做家务……计划制定好了,但执行情况如何呢?肖先生笑着说:“没父母盯着是真不行,我隔两天去督促一下,绷起脸来教育他一次,当时管用,但转过天来他就继续我行我素了。”
老人能够管好孩子的生活起居,的确在督促孩子学习方面力不从心。
前两天,奶奶血压高了,着实把肖先生吓了一跳,原因还是出在平板电脑上。肖先生给平板电脑加上了控制锁,到了一定时间就会自动锁机。孩子玩得正尽兴,遇到锁屏问题就开始磨奶奶,希望把奶奶的手机磨到手继续玩,软磨硬泡小半天,在奶奶身边不停地碎碎念,直到把老人家的血压念叨升高了、头晕目眩了。奶奶说:“赶紧让你爸把你接走。你再不走,就该把我‘送走’了。”
如此看来,如果孩子的暑假不被家长束缚,一味地“放养”,似乎也并非理想状态。
肖先生一直秉承着“快乐童年”的理念,孩子从小到大一直没有上过早教班、兴趣班。在他看来,这些课程都是附加到孩子童年里的,孩子的童年就应该简单而轻松。事实证明,孩子仅仅依靠在校学习也能跟上班,还能位列班级的中上游;但凡事就害怕比,班上几十个孩子一旦放在一起,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他的孩子似乎只能位居中游。
“这就要看家长给孩子的定位了,我不需要他非得样样拔尖,那样他就活得太累了。”肖先生说,“跟班级里顶尖的那几个孩子比,他的确差距很大。有时我的心里也会充满矛盾,你在这个氛围里不拔尖,又怎么能融入更优秀的学生圈子里呢?”
暑假过去了一半,肖先生也在盘点这一个月来孩子的表现,“我爱人计划在开学之前休年假,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帮孩子收心,查缺补漏。”肖先生说,“通过这一个暑假的实践我也发现,玩并不是不对,而是要父母陪着他玩。”
家长的焦虑来自哪儿?
暑假开始前,墨菡的妈妈张女士就开始焦虑了,特别是听到同学、同事的讨论后,她更加焦虑了。肖先生看似云淡风轻的态度,其背后其实也充满了焦虑,而且这份焦虑丝毫不亚于张女士。特别是看到身边的家长对培养孩子兴趣、提升孩子成绩的那股劲头,焦虑感就会更加强烈。
的确,这些年中国社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孩子的家长有很强烈的紧迫感,生怕自己的孩子错过机遇,落后于时代的进程。
“有人说我这叫攀比,但我自认为这不是攀比,而是根据我孩子的需求,给她制定一套成长计划。”张女士解释说。按照她的想法,人是缺乏预见性的,难以预知未来;但目前她给孩子选择的这条路能够自我认可,孩子也用成绩证明了这一点。她担心一旦改变了培养方式,造成了反向效果,她会承受不起,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我可以让她这个暑假不看书、不学习,到开学之后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是不是还得需要费时费力地再补回来?我完全可以不投入、不培养她的特长,当其他同学才艺满分的时候,她会不会自卑?我也可以不让她静下心来学习书法,一个小姑娘写字不好看,长大之后会不会被人瞧不起?”张女士问,“哪个光环不是通过辛苦付出换来的?哪个人又能随随便便地成功?”
同样是“只有一次”,肖先生认为,孩子童年的意义在于幸福和快乐,不应该让一个阶段为另一个阶段牺牲;而张女士认为,这些都有道理,但关系自己孩子前途的事,哪位家长也不敢大意。
为什么家长会有这般焦虑呢?“有时想想,作为家长,我们最不愿接受的便是孩子一生平庸。”张女士语重心长地说。
提到“平庸”一词,在家长们看来,他们首先能够接受自己的父母平凡——我的家庭很普通,我的父母也是工薪阶层,他们用工薪培养我不容易,所以我必须接受他们普通而平凡的现实,这才能让我对生活充满奔头。
接下来,他们也能够接受自己平凡——每个人都有过自命不凡的时候,但长大之后,慢慢就会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现实,学识不出众,身材不出众,似乎也没那么优秀,慢慢就会悦纳自己了。
到了下一层,他们可以接受配偶平凡——当恋爱时的童话完结、生活归于平淡后,夫妻俩给对方的才是真实的一面,你不得不接受对方是平凡的甚至是平庸的冷峻现实。
当这一切平凡都能够接受时,最不能接受的便是孩子的平庸,父母们希望孩子能脱离自己一直没能脱离的“平庸”。
为了脱离平庸,家长就要使尽浑身解数去培养孩子出类拔萃,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投入,投入的不只有“金力”,还有“精力”。作为孩子的父母,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优越的成长环境,而这样做必然会让他们失去一些陪伴孩子的时间,这部分“精力”就需要家中的“四老”去递补,用这种接力的方式重点培养一个孩子。这也就造成了假期中陪伴孩子上课的大多是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姥姥这一现象。
上学期间,每天接送孩子是“四老”的事;而到了假期,每天接送变成了“转场”,的确让人身心俱疲。
既需政策引导也需家长履责
投入本期采访,《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重磅出台,开门见山地说,要有效缓解家长群体的焦虑情绪。《意见》重点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培养兴趣爱好的素质教育培训,总体态度支持;而对于学科教育,监管强调禁止以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加大学校课后服务能力和提升教育质量,对课外培训的时间有一定压缩,同时强调行业准入审批,长期对行业格局改善有促进作用。
这个事关孩子成长的“顶层设计”一经发布,引来广大家长的积极回应,纷纷点赞。
排解掉焦虑情绪,既需要方针政策的积极引导,关键还得靠家长个人。家长们需要想明白究竟要怎样培养孩子、培养出怎样的孩子。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履行好法定监护职责至关重要。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和老师商量给孩子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细心关注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亲子双方良好沟通的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的网络沉迷行为……在攸关孩子成长的诸多细节上,一点儿也不能马虎。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供给他一个爱的环境,让孩子自然地生长。这是一个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也是必须由孩子自己去经历的成长过程。
给孩子以尊重,给孩子以选择,给孩子以爱,这样的成长才不平庸。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正是成长的意义所在。(伊健)
九江新闻网讯(胡凯)10月28日,全市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市商务局会议...
九江新闻网讯(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沈明杰)日前,记者从市整治办获悉,今年以来,共青城市以服务群众为...
九江新闻网讯(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沈明杰)今年以来,修水县实施以“一深化三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美丽...
九江新闻网讯(九江日报全媒见习记者 胡依倩 文/摄)江水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九江与芜湖...
九江新闻网讯(胡懿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程静)记者从市防指获悉,鉴于当前抗旱形势,根据《九江市防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