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指数”评价是我市为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研发机构设置率、研发活动率全覆盖而设置的评价体系。去年,首次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进行“创新指数”评价,围绕研发投入规模、研发投入增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增幅等方面进行打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强化创新主体倡导“创新论英雄”
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摆在首位;在高质量发展中,“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是首要特征;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而科技创新正是重要基础。
抓住创新,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就掌握了通向未来的密钥。
近年来,湖州敢于创新、矢志创新、锐意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倡导“创新论英雄”,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去年9月,我市出台了《湖州市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指数”评价办法(试行)》。
据悉,该《办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立企业“创新指数”评价机制,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着力提升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该《办法》围绕反映企业科技创新核心特征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项目、知识产权、创新载体等重点,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通过场景应用,使评价指标量化,根据评价结果,形成企业科技创新“体检报告”,探索建立“一企一策”差别化、精准化的指导服务和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力争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每年增长15%以上,到2025年实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65%。
■打造高新标杆引领创新风向标
一位英雄就是一个标杆,一群英雄就是一片高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永恒的。
根据“创新指数”评价排名情况,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浙江天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东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东方基因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摘得前6名。
据悉,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企业、浙江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该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力、石油化工、冶金和市政工程等领域,为国内行业第一品牌。公司研发生产的“三一SCC36000A履带起重机”创造了“全球第一吊”的神话,填补了我国特大型履带起重机领域的空白,目前最新的4500吨级的特大型履带起重机也已下线。“三一”作为履带起重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常年维持在42%以上。公司注重企业创新,拥有专利357件,其中发明专利120件;主持起草1项国家标准,参与3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
正是凭借不断创新,“三一”得以在众多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
另外,在此次评价中,8家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全部进入前100名。
作为省创新型领军企业之一的浙江天马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端轴承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荣获浙江省创新型领军企业、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
目前,“天马”拥有授权国家专利130件,其中发明专利29件,累计参与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2项,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或重点科技研发项目5项,完成了国家工业强基工程产品研发,进行了20余个省级新产品研制、6项科技成果转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2项。
这些年来,“天马”每年投入4至5亿元用于创新研发、扩大生产,特别是通过建设高端材料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不断突破。例如攻克了高性能轴承材料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5个TM系列的高性能轴承材料,被应用于风电轴承及高速、精密、重载轴承制造,品质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端轴承制造装备投入试生产,为企业打破高端轴承制造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注入了信心。
本次评价涉及全市范围内规上工业企业3767家,其中吴兴区389家、南浔区1071家、德清县779家、长兴县846家、安吉县518家、南太湖新区164家。按参评企业总得分划分为“引领型”“积极型”“稳健型”和“成长型”四种类型。“引领型”“积极型”和“稳健型”企业区县占比长兴县最高,分别是23.10%、25.20%和29.50%,“成长型”企业区县占比南浔区最高,为38.40%。
此外,本次评价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获评“引领型”“积极型”规上工业企业将在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育、研发平台提升、创新券使用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激发创新活力加速高质量发展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只有矢志不渝激发创新活力,从依靠初级生产要素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加长远的未来。
为更好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我市实施“双倍增两转化”行动。科技创新以企业为载体,研发机构以企业为依托,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创新指数”为引导,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加速壮大高新产业集群。
同时,我市抓牢“R&D”牛鼻子,紧盯“创新指数”评价中“稳健型”“成长型”企业研发活动,推动企业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和研发投入清零行动,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通过抓研发费用清零,进行点对点服务,推进激励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活动;通过抓研发人员引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各有特长的新型研发队伍;通过抓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组建服务小组,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对研发经费归集的认识,减轻企业申报负担。
在完善研发机构体系方面,我市加快构建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三位一体的科创平台体系。在“稳健型”企业中,筛选出发明专利数、研发费用占比达标企业,精准服务,建成市级研发中心。对于建有市级研发中心的企业,力争早日升级高企,建成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已建成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将加大研发投入、规划研发场地、扩充研发队伍,升级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研究院。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为标准,培育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端研发机构,着力提升企业核心技术攻关与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
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上,我市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创新指数”引领作用,打造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新高地,让创新活力迸发经济动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成果转化进程,推进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法律的保护与支持,带动全市发明与创新的积极性。推广企业定期发布的技术需求清单和新技术应用场景清单,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推进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向新产品转化。
此外,我市打造青年人才强磁场,以打造全省创新高地为牵引,营造“项目为王、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大力集聚、引育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围绕全市八大新兴产业体系和重大技术领域,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择优委托类项目,承担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破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引领型”“积极型”企业招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深入实施国家和省级引才计划,深度推进企业申报“南太湖精英计划”“创新领军团队”等人才项目。鼓励引导“稳健型”“成长型”企业搭乘“@0572校企直通车”,招引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育青年企业家,充实湖州人才智库。( 文/徐佳威)
今年以来,工行济宁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工作部署,坚决扛起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与使命,...
1日,工商银行自贸区支行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近日,《洛阳市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简称《办法》)公布实施,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
1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骁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联系分包的国有洛阳市偃师区山张林场开展巡林调...
“看看这青菜多新鲜,拾掇得多干净,够俺吃三天了!”昨日上午,伊滨区李村镇南寨社区一位老人打开一份...